12月19日晚,40多位同学齐聚广州校区图书馆读书沙龙,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廖志伟老师解读既像学术著作,又似小说的《万历十五年》。一个月前我们招募了一群读友一起来读《万历十五年》。在雅风读书群(历史类)里,领读员每周末在微信群里提出若干该书相关问题,让大家带着问题去读书,找寻自己的答案,以塑造读者的问题意识,深入原典与文本,构建起个体对本书的逻辑线索和整体把握。同学们带着问题一起坚持了整整四周的读书打卡、记读书札记与写读书心得。
在广州最冷的冬季寒夜,听廖老师娓娓道来:
首先,从作者黄仁宇谈起,《万历十五年》英文版出版后,被评价为“不是在写学术著作,是在写小说”,而备受冷落;1982年中文版由中华书局出版后,在国内非常受尊崇,一版再版。
其二,关于书中开篇的礼仪问题,廖老师以他历史专业的厚度,将儒家礼仪教化的历史脉络串讲了一遍,汉唐儒家礼仪的变化,直至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一脉相承,是表儒内法的中国政治中礼法合一的发展脉络。因此,皇帝的礼仪非常重要,皇帝祭天强调的是一套社会权威展示,礼必须通过仪式的展现,才能成为礼,法则不用,因而礼必包含仪式。
其三,讲到张居正的“一条鞭法”改变了明朝之后的税收形态时,廖老师提到了当时世界的时代背景是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,美洲发现大量银矿,随着丝绸茶叶的世界贸易,白银流入中国,替代铜钱进行交易,促使了一条鞭法的推行,可以将各种赋税徭役等折算成白银上交。最后,廖老师讲到了读书法,他勉励大家进入大学后,就是要努力读懂自己原来读不懂的书,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。使得读懂的书越来越多,读不懂的越来越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