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千年的凝眸—云冈石窟艺术主题展

发布时间:2021-11-251611

这是位于主佛像右侧的胁侍菩萨,菩萨造像的身体完全坍塌,头部幸存。虽然经历劫难,其头部面相却不失妩媚,雕工精妙无比:高耸的宝盖,齐整的发线,圆润秀美的脸庞,含蓄静谧的笑容,无不体现了处在佛国净土的满足与喜悦。
第 5-11 窟北壁主尊右胁侍菩萨头部
这是位于主佛像右侧的胁侍菩萨,菩萨造像的身体完全坍塌,头部幸存。虽然经历劫难,其头部面相却不失妩媚,雕工精妙无比:高耸的宝盖,齐整的发线,圆润秀美的脸庞,含蓄静谧的笑容,无不体现了处在佛国净土的满足与喜悦。

佛像头高45 厘米,肉髻高耸、长眉细目、鼻梁高直、两翼分明,嘴角两侧上翘,笑容微微显露,身体前倾、颔首视下,蕴藏了极大的智慧与宽容。此造像表现了北魏匠师异常出色的雕刻成就。
第 5-12 窟主尊坐佛头部
佛像头高45 厘米,肉髻高耸、长眉细目、鼻梁高直、两翼分明,嘴角两侧上翘,笑容微微显露,身体前倾、颔首视下,蕴藏了极大的智慧与宽容。此造像表现了北魏匠师异常出色的雕刻成就。

位于第11窟外壁西侧最上层,前立壁坍塌,曾施彩,部分残存。北壁雕一佛、二胁侍菩萨。佛像具高肉髻,面相丰圆适中,舟形背光雕饰繁缛细致。佛像着褒衣博带式服装,衣襞纹刻密集平铺于座前地面。
第 11-17 窟北壁主尊坐佛
位于第11窟外壁西侧最上层,前立壁坍塌,曾施彩,部分残存。北壁雕一佛、二胁侍菩萨。佛像具高肉髻,面相丰圆适中,舟形背光雕饰繁缛细致。佛像着褒衣博带式服装,衣襞纹刻密集平铺于座前地面。

在宽约10米,高约13.1米的面积中,雕刻了一佛二菩萨大型造像。人物肌体造型丰满,塑造的应是“西方三圣”形象,即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,左侧为观世音菩萨,右侧为大势至菩萨。
第3窟后室三尊
在宽约10米,高约13.1米的面积中,雕刻了一佛二菩萨大型造像。人物肌体造型丰满,塑造的应是“西方三圣”形象,即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,左侧为观世音菩萨,右侧为大势至菩萨。

菩萨秀发厚密、发髻高耸、纹理清晰;鬓角发丝层层梳向耳后,冠后束发隆起下垂至肩。
第3窟后室主尊右胁侍菩萨
菩萨秀发厚密、发髻高耸、纹理清晰;鬓角发丝层层梳向耳后,冠后束发隆起下垂至肩。

壁面中央下层为拱形窟门,上部东西两侧各开方形明窗,窟门和明窗呈倒“品” 字形结构。壁面雕刻布局散乱,无统一安排。所有龛像风化严重,壁面最上层约1厘米厚的褐色表层外翻剥离主体壁面。
第4窟南壁
壁面中央下层为拱形窟门,上部东西两侧各开方形明窗,窟门和明窗呈倒“品” 字形结构。壁面雕刻布局散乱,无统一安排。所有龛像风化严重,壁面最上层约1厘米厚的褐色表层外翻剥离主体壁面。

佛像褒衣博带坐于高台上,衣襞纹饰层叠有序、繁缛华丽,铺陈于台前,庄严而富有艺术美感。佛像背后光芒已然延伸至窟顶,两侧既有胁侍菩萨,又有供养弟子,庄严肃穆。佛像右侧壁面因坍塌与第5窟相通,尽管缺失了右胁侍菩萨身体部分等形象,但这种残缺,并未减少过多的艺术美感,反而呈现了千年石窟的沧桑历程。
第5-11窟北壁
佛像褒衣博带坐于高台上,衣襞纹饰层叠有序、繁缛华丽,铺陈于台前,庄严而富有艺术美感。佛像背后光芒已然延伸至窟顶,两侧既有胁侍菩萨,又有供养弟子,庄严肃穆。佛像右侧壁面因坍塌与第5窟相通,尽管缺失了右胁侍菩萨身体部分等形象,但这种残缺,并未减少过多的艺术美感,反而呈现了千年石窟的沧桑历程。

佛像头部由肉髻顶至下颌总高度达 5.16米,其中肉髻高1.81米,面部高3.35 米,面部横向宽度(两耳郭外缘)达4.25 米。依北魏风格敷泥塑造:螺式肉髻、双眉和眼角施以绀蓝色;双眼珠施以黑色;眉中白毫和嘴唇施以红色;其余部分敷以金箔。佛像面部五官端正、容颜慈祥肃穆。
第5窟北壁主佛面部
佛像头部由肉髻顶至下颌总高度达 5.16米,其中肉髻高1.81米,面部高3.35 米,面部横向宽度(两耳郭外缘)达4.25 米。依北魏风格敷泥塑造:螺式肉髻、双眉和眼角施以绀蓝色;双眼珠施以黑色;眉中白毫和嘴唇施以红色;其余部分敷以金箔。佛像面部五官端正、容颜慈祥肃穆。

第5窟窟门内东西壁上层,两尊袒右肩之禅定印坐佛,一左一右端坐于枝叶繁茂的菩提树下。对称、优美、稳定、肃穆,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第5窟窟门东壁二佛树下禅坐
第5窟窟门内东西壁上层,两尊袒右肩之禅定印坐佛,一左一右端坐于枝叶繁茂的菩提树下。对称、优美、稳定、肃穆,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整齐高耸的发髻,端正俊俏的面容,温柔善良的神态。将良家妇女的形象赋于威猛的护法神像。在佛国世界中,就是武神也会变得温文尔雅。
第5窟南壁窟门东下侧护法神头部
整齐高耸的发髻,端正俊俏的面容,温柔善良的神态。将良家妇女的形象赋于威猛的护法神像。在佛国世界中,就是武神也会变得温文尔雅。

作为云冈最大的平面椭圆形、穹隆顶洞窟,第5窟具有较大的窟内空间。北壁和东西两壁各塑坐佛和立佛大像,形成洞窟三佛主题。北壁为主尊坐佛。南壁围绕窟门和明窗进行两侧对称性雕刻。东西两壁立佛左右和上方,采取分层式布局, 由平行花纹装饰带隔离形成上下约8层龛像,并顺势完成了对南北壁面雕刻的过渡性衔接。
第5窟南壁与西壁
作为云冈最大的平面椭圆形、穹隆顶洞窟,第5窟具有较大的窟内空间。北壁和东西两壁各塑坐佛和立佛大像,形成洞窟三佛主题。北壁为主尊坐佛。南壁围绕窟门和明窗进行两侧对称性雕刻。东西两壁立佛左右和上方,采取分层式布局, 由平行花纹装饰带隔离形成上下约8层龛像,并顺势完成了对南北壁面雕刻的过渡性衔接。

图中近处为北面大龛,龛内二佛并坐,主像端庄愉悦,龛楣上飞天舞动。龛外中层的佛经故事中,太子骑大象朝东缓行,伎乐天等侍者随从。转角千佛列柱将北、东两面分开。东面大龛可见重层龛楣结构。龛上方瓦垄顶檐椽凸出。纵深处为南壁东侧,下层为佛经故事连环画面,之上为圆拱大龛,再上层立佛高大,菩萨及众天人簇拥左右。
第6窟洞窟内东北角南望
图中近处为北面大龛,龛内二佛并坐,主像端庄愉悦,龛楣上飞天舞动。龛外中层的佛经故事中,太子骑大象朝东缓行,伎乐天等侍者随从。转角千佛列柱将北、东两面分开。东面大龛可见重层龛楣结构。龛上方瓦垄顶檐椽凸出。纵深处为南壁东侧,下层为佛经故事连环画面,之上为圆拱大龛,再上层立佛高大,菩萨及众天人簇拥左右。

云冈石窟根据大乘佛典《维摩诘经》塑造了很多文殊菩萨与维摩诘的对坐像。此“文殊问疾品”图像是出现时间最早的一幅。窟门西头顶宝冠、身向右侧、神态自若者,当是遵从佛旨来到维摩居所前来“问疾”的文殊菩萨。
第7窟后室南壁窟门左右文殊维摩对坐像
云冈石窟根据大乘佛典《维摩诘经》塑造了很多文殊菩萨与维摩诘的对坐像。此“文殊问疾品”图像是出现时间最早的一幅。窟门西头顶宝冠、身向右侧、神态自若者,当是遵从佛旨来到维摩居所前来“问疾”的文殊菩萨。

该像五官端正,圆形头光与帔帛均用浅浮雕技法,双手合掌作礼,造型简洁、 形象生动。
第8窟后室门窗间龛内供养天
该像五官端正,圆形头光与帔帛均用浅浮雕技法,双手合掌作礼,造型简洁、 形象生动。

摩醯首罗天像三头八臂,右侧四手臂保存完整,左侧仅存一臂,其余残毁。
第8窟窟门东壁摩醯首罗天
摩醯首罗天像三头八臂,右侧四手臂保存完整,左侧仅存一臂,其余残毁。

鸠摩罗天五头六臂,上双手分别举托日月;中间左手执弓,右手残余半臂,手应持箭。主臂右手放腿上,手腕向上翻转,左手擎鸡于胸前。
第8窟窟门西壁鸠摩罗天
鸠摩罗天五头六臂,上双手分别举托日月;中间左手执弓,右手残余半臂,手应持箭。主臂右手放腿上,手腕向上翻转,左手擎鸡于胸前。

前室北壁东西宽约12米,高约10.4 米。壁面上部中央设明窗,下部中央开窟门。在明窗下端和窟门两侧各有一横向水平的莲瓣纹饰带,向两侧东西壁面水平延伸,将整个洞窟东、西、北壁面分割成了上、中、下不同的空间层次。窟门门额立框上浮雕连环忍冬纹与龟背纹间隔组成的装饰图案。窟门上面雕庑殿顶饰, 屋檐下装饰斗拱与飞天,两侧各雕一身手执金刚杵的金刚神形象。北壁壁面分五层。
第9窟前室北壁
前室北壁东西宽约12米,高约10.4 米。壁面上部中央设明窗,下部中央开窟门。在明窗下端和窟门两侧各有一横向水平的莲瓣纹饰带,向两侧东西壁面水平延伸,将整个洞窟东、西、北壁面分割成了上、中、下不同的空间层次。窟门门额立框上浮雕连环忍冬纹与龟背纹间隔组成的装饰图案。窟门上面雕庑殿顶饰, 屋檐下装饰斗拱与飞天,两侧各雕一身手执金刚杵的金刚神形象。北壁壁面分五层。

此系仿木结构庑殿顶式建筑屋形龛。屋脊正中雕金翅鸟,两侧饰三角火焰,最外两端为鸱尾;垂脊上各雕一凤鸟。屋顶上的瓦垄和屋檐下的圆椽俱全。檐下的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置于普拍枋之上,两种斗拱相间排列。普拍枋由两根八角柱支撑,将殿身分作三间式。柱头之上置栌斗、皿板与雀替: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菩萨;两侧梢间各雕思惟菩萨。
第9窟前室东壁上层交脚菩萨屋形龛
此系仿木结构庑殿顶式建筑屋形龛。屋脊正中雕金翅鸟,两侧饰三角火焰,最外两端为鸱尾;垂脊上各雕一凤鸟。屋顶上的瓦垄和屋檐下的圆椽俱全。檐下的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置于普拍枋之上,两种斗拱相间排列。普拍枋由两根八角柱支撑,将殿身分作三间式。柱头之上置栌斗、皿板与雀替: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菩萨;两侧梢间各雕思惟菩萨。

西壁上层雕庑殿顶仿木结构建筑形式。屋脊正中央雕金翅鸟,两侧饰三角火焰,两端为鸱尾;垂脊上各栖一鸟。屋顶刻瓦垄,檐部饰圆椽。檐下的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相间排列,且置于普拍枋之上。方形塔柱将殿身分作三间式: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佛像;两侧梢间各雕胁侍菩萨与飞天。
第9窟前室西壁上层交脚佛屋形龛
西壁上层雕庑殿顶仿木结构建筑形式。屋脊正中央雕金翅鸟,两侧饰三角火焰,两端为鸱尾;垂脊上各栖一鸟。屋顶刻瓦垄,檐部饰圆椽。檐下的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相间排列,且置于普拍枋之上。方形塔柱将殿身分作三间式: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佛像;两侧梢间各雕胁侍菩萨与飞天。

此仿木结构庑殿顶式建筑,与第9窟前室西壁上层建筑结构、样式相同。殿身用方形塔柱分成三开间,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佛,两侧梢间各雕立菩萨和飞天。金翅鸟踞正脊中央,左右为三角火焰纹,屋脊两端饰鸱尾;两侧垂脊上各栖一凤鸟。檐部饰圆椽,屋顶刻瓦垄,檐下雕一斗三升拱和人字形叉手。
第10窟前室东壁上层交脚佛屋形龛
此仿木结构庑殿顶式建筑,与第9窟前室西壁上层建筑结构、样式相同。殿身用方形塔柱分成三开间,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佛,两侧梢间各雕立菩萨和飞天。金翅鸟踞正脊中央,左右为三角火焰纹,屋脊两端饰鸱尾;两侧垂脊上各栖一凤鸟。檐部饰圆椽,屋顶刻瓦垄,檐下雕一斗三升拱和人字形叉手。

西壁分两层:下层南侧为千佛雕刻,北侧为圆拱龛,内雕一佛、二菩萨;上层龛像为外方形帷幕、内圆拱龛,龛内雕二佛并坐。壁面南侧局部塌毁,零星分布的长方形槽,系后世安设木窗所凿。清代以窗为界,北侧涂色,说明木窗的安置时间早于涂色时代。
第11窟明窗西壁
西壁分两层:下层南侧为千佛雕刻,北侧为圆拱龛,内雕一佛、二菩萨;上层龛像为外方形帷幕、内圆拱龛,龛内雕二佛并坐。壁面南侧局部塌毁,零星分布的长方形槽,系后世安设木窗所凿。清代以窗为界,北侧涂色,说明木窗的安置时间早于涂色时代。

具有唐辽风格的菩萨造像。菩萨头戴冠,窄额、大鼻、鼓腮。颈饰圆形项圈,着低胸内衣,外搭帔帛,下着长裙而裙腰下翻,裙带在腿间打结下垂。左手置于胸前,右手持物,立于莲台上。
第11窟中心塔柱南面左右胁侍菩萨
具有唐辽风格的菩萨造像。菩萨头戴冠,窄额、大鼻、鼓腮。颈饰圆形项圈,着低胸内衣,外搭帔帛,下着长裙而裙腰下翻,裙带在腿间打结下垂。左手置于胸前,右手持物,立于莲台上。

南壁立柱上方由大型乐伎间隔安排4个坐佛龛,并与平棊藻井式窟顶一起组构。
第12窟前室南壁上部
南壁立柱上方由大型乐伎间隔安排4个坐佛龛,并与平棊藻井式窟顶一起组构。

北壁为交脚菩萨像所占据,造像高12.95 米。菩萨面相丰圆、头戴花冠、斜披络腋,胸前饰对龙,长璎珞于腹间穿小环, 臂、腕佩钏、镯。右臂下的托臂力士构思奇巧、对比强烈。下着长裙,坐方座,脚踏莲台。巨大的背光向上延伸,顶端雕光云,装饰意味浓郁。
第13窟北壁
北壁为交脚菩萨像所占据,造像高12.95 米。菩萨面相丰圆、头戴花冠、斜披络腋,胸前饰对龙,长璎珞于腹间穿小环, 臂、腕佩钏、镯。右臂下的托臂力士构思奇巧、对比强烈。下着长裙,坐方座,脚踏莲台。巨大的背光向上延伸,顶端雕光云,装饰意味浓郁。

菩萨的项圈分格、缀铃。佩对龙饰,龙口衔长枝花朵,龙具长角、小耳大嘴, 弯曲上延至肩。长璎珞呈“U”形压在对龙之上,设计精巧。
第13窟明窗东壁供养菩萨
菩萨的项圈分格、缀铃。佩对龙饰,龙口衔长枝花朵,龙具长角、小耳大嘴, 弯曲上延至肩。长璎珞呈“U”形压在对龙之上,设计精巧。

窟门上方并列三屋形龛内雕七立佛,佛像均着褒衣博带式服装,右手结施无畏印,立于莲花座之上。以中央佛为重心,背光左右叠压,具有视觉上的透视效果。此处造像显示了极强的计划性与整体风格的统一性,是云冈石窟大型“七立佛”造型的精典之作。
第13窟南壁窟门上方七立佛屋形龛
窟门上方并列三屋形龛内雕七立佛,佛像均着褒衣博带式服装,右手结施无畏印,立于莲花座之上。以中央佛为重心,背光左右叠压,具有视觉上的透视效果。此处造像显示了极强的计划性与整体风格的统一性,是云冈石窟大型“七立佛”造型的精典之作。

菩萨面容俊秀,属云冈中期风格。头冠中央出束发,双线勾勒右向旋纹,外周莲瓣与旋纹构成同心圆。
第14窟前室西壁第2层单元第2排南龛菩萨头部
菩萨面容俊秀,属云冈中期风格。头冠中央出束发,双线勾勒右向旋纹,外周莲瓣与旋纹构成同心圆。

西、南两壁相交为直角,两壁千佛密布、排列整齐。南壁第1层千佛龛较大,西壁第1层雕组合龛。第2层千佛两壁相交对齐,拐角处有的二佛或三佛同处一龛。
第15窟西南壁上部
西、南两壁相交为直角,两壁千佛密布、排列整齐。南壁第1层千佛龛较大,西壁第1层雕组合龛。第2层千佛两壁相交对齐,拐角处有的二佛或三佛同处一龛。

菩萨头发于额前分开,显出宽阔的额头。人物眉似月、耳垂珰,秀腮饱满、薄唇微启、含笑超尘。头顶素面宝冠,冠巾两侧下披,宝缯张扬翻飞。
第16窟东壁中部第3层龛主尊左胁侍菩萨头部
菩萨头发于额前分开,显出宽阔的额头。人物眉似月、耳垂珰,秀腮饱满、薄唇微启、含笑超尘。头顶素面宝冠,冠巾两侧下披,宝缯张扬翻飞。

菩萨俯视下方、下颚尖圆、颈佩项圈,右手上举为施无畏印,左手抚膝。斜披络腋、帔帛缠臂,下身着长裙。
第16窟明窗西壁第1层龛交脚菩萨
菩萨俯视下方、下颚尖圆、颈佩项圈,右手上举为施无畏印,左手抚膝。斜披络腋、帔帛缠臂,下身着长裙。

方帐下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。龛楣圆中带方,内置七坐佛,拱尾二龙返顾,立于束帛座上。龛外两侧各雕倚坐弟子,之下有力士。龛外右上隅雕供养天众,左上隅雕比丘众。龛下榻形座内雕供养人列像,龛形完备。
第16窟南壁东端第3层第3排圆拱龛
方帐下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。龛楣圆中带方,内置七坐佛,拱尾二龙返顾,立于束帛座上。龛外两侧各雕倚坐弟子,之下有力士。龛外右上隅雕供养天众,左上隅雕比丘众。龛下榻形座内雕供养人列像,龛形完备。

南壁下辟窟门、上开明窗,中部壁面东西两侧对称分布四龛。从造像风格看,雕刻时间早于窟门与明窗间的几个龛。整体壁面向窟内凸出。
第17窟南壁
南壁下辟窟门、上开明窗,中部壁面东西两侧对称分布四龛。从造像风格看,雕刻时间早于窟门与明窗间的几个龛。整体壁面向窟内凸出。

弟子广额尖颐、丰面宽颧,具剃发形。额头与发际间饰雕摩诃果相。头部前倾、眉清目秀、鼻梁高直,嘴角微翘、唇线分明,呈温柔浅笑,表情恬静。衣纹阴线浅刻、线条流畅,留存着古老的朱色。
第18窟北壁东侧中层第 2 身弟子头部
弟子广额尖颐、丰面宽颧,具剃发形。额头与发际间饰雕摩诃果相。头部前倾、眉清目秀、鼻梁高直,嘴角微翘、唇线分明,呈温柔浅笑,表情恬静。衣纹阴线浅刻、线条流畅,留存着古老的朱色。

佛像鼻高耳长、身宽胸厚,左手抚 胸,与身侧灵动的弟子相衬,甚显威严。
第18窟北壁主佛左侧上半身
佛像鼻高耳长、身宽胸厚,左手抚 胸,与身侧灵动的弟子相衬,甚显威严。

菩萨头戴三圆冠,冠饰由化佛、莲 花、忍冬、联珠纹组合而成,精美繁复。额头秀发中分,一绺绺好似花瓣排列。菩萨面相方中带圆、长眉细目,与胁侍立佛一样,画有绀蓝色胡须,嵌黑釉陶双瞳。耳郭分明、佩耳珰,耳后抿一绺辫发,毛发雕刻细腻,头后披垂三角巾。耳垂穿圆形莲花,璎珞从中穿坠,直达肩部。
第18窟东立菩萨头部
菩萨头戴三圆冠,冠饰由化佛、莲 花、忍冬、联珠纹组合而成,精美繁复。额头秀发中分,一绺绺好似花瓣排列。菩萨面相方中带圆、长眉细目,与胁侍立佛一样,画有绀蓝色胡须,嵌黑釉陶双瞳。耳郭分明、佩耳珰,耳后抿一绺辫发,毛发雕刻细腻,头后披垂三角巾。耳垂穿圆形莲花,璎珞从中穿坠,直达肩部。

窟内平面为椭圆形,穹隆顶,南壁开一门一窗。东西宽约16.5米,南北深约 7米,高约16米。北壁主佛身披饰有化佛的袈裟,两翼配置雍容典雅的胁侍佛与菩萨,以及神态各异的弟子。
第18窟窟内仰视
窟内平面为椭圆形,穹隆顶,南壁开一门一窗。东西宽约16.5米,南北深约 7米,高约16米。北壁主佛身披饰有化佛的袈裟,两翼配置雍容典雅的胁侍佛与菩萨,以及神态各异的弟子。

龛内主佛具小圆肉髻,宽额圆颐、五官精巧、颔首俯视。内着僧祇支,外着袒右肩式佛衣,左手上举于胸前,衣纹密集呈阶梯状,虽残缺仍显庄静典雅、法度严谨。
第20窟西立佛头光外第2排龛坐佛头部
龛内主佛具小圆肉髻,宽额圆颐、五官精巧、颔首俯视。内着僧祇支,外着袒右肩式佛衣,左手上举于胸前,衣纹密集呈阶梯状,虽残缺仍显庄静典雅、法度严谨。

主佛内着僧祇支,边饰精致的联珠纹、忍冬纹带。外着袒右肩式佛衣,衣缘翻卷呈折带纹,具中亚犍陀罗艺术风格。双手结禅定印,拇指相对、竖起与余指搭成三角形。大佛与东立佛俱肩宽厚胸、臂膀壮实、挺拔健硕。
第20窟主佛与左胁侍佛
主佛内着僧祇支,边饰精致的联珠纹、忍冬纹带。外着袒右肩式佛衣,衣缘翻卷呈折带纹,具中亚犍陀罗艺术风格。双手结禅定印,拇指相对、竖起与余指搭成三角形。大佛与东立佛俱肩宽厚胸、臂膀壮实、挺拔健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