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听到宏观经济学、微观经济学等令人“印象深刻”的专业课时,你大概会觉得它们都是枯燥乏味的。然而,在王方方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下,所有知识似乎都变得生动起来了~
2019年5月7日晚,“广财人•读书事”第十三期活动在广州校区图书馆814读书沙龙顺利举行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学术男神——王方方老师的科研世界吧!
王方方老师认为,在日常的课堂中,珍惜和学生思维碰撞交流的机会,相互了解,互吐心声是非常重要的。他把分享会分为我、你、我们三个部分。
在“我”的部分,王老师幽默地用“走神”来形容自己。他认为自己的右脑比较发达,思维活跃,甚至在洗澡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奇思妙想。这些想法会成为自己研究的思路与素材,所以对王老师而言,“走神”也不是什么坏事。
在谈及自己研究生阶段的经历时,王老师分享了他与同学进行学术交流的故事。在读书期间,他时常与几个同学开“圆桌会议”,每周就一个主题进行学术探讨。探讨的话题也是多种多样的,从国企改革到官员绩效,再到城市发展…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方式逐渐形成了彼此心灵层面的交流,无形中也变为了一种精神力量。老师笑言,以前自己还未褪去懵懂,有时候分享想法就如同倒材料,缺乏一些深入的自我思考。但那样的思维碰撞一直在促使自己不断去挖掘,不断产生新的想法。
王老师认为自信是自己的第二个特征。他始终把成为一名老师当作是天下最好的事情。因为当老师不仅有稳定的工资,还可以发表自己署名的论文和课题。在自由的高校生活中,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理想,而自信可以使我们主动思考更多问题。
谈到自己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时,王老师笑着说那是在别人的“激发”下完成的。当时他提出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外贸和出口,遭到很多人的反对,自尊心也因此受到了打击。但他的院长一直鼓励他通过写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观点。于是王老师就一直思考,构思各种可能性,最终他的文章成功在期刊中发表,这使他倍受鼓舞。用自己的理念和学术积累去主动探索,正是学术的魅力之一。
好的状态可以一直鼓舞自己。王老师说现在虽然累,但是他与学生聊天又时常觉得轻松。来学校的头三年,他一直在适应教学,同时试图填补粤港澳经济这门课程的空白。他说这门课没有教材,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讲授并与同学们交流,这让他十分的兴奋。诚心真意地与学生共同了解,畅谈激情与理想,是王老师心中的幸福事。
给王老师留下最深感触的是两年前的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。他带着三个女生组成的队伍,从项目选题的讨论到确定,一点点地分析做报告,再到安抚每个队员的情绪,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,这些都成为了王老师的美好回忆。
他鼓励我们要在大学中锻炼自己,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目标。王老师始终相信我们本科生有着强大的执行力和行动力,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。同时,他也鼓励年轻教师多与学生互动,在活动中创新。
在“你”的部分,老师简单地将它分为你的理想、现实以及困惑。他说,每个人都可能会因为理想的破灭而失望,但无论在何时都应该认定自己的目标,看到自己需要的东西。这样,你的困惑就不会成为你前行的阻碍了。
谈到“我们”,老师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对师生关系的看法。他一直致力于创办公益社会学生组织。在他看来,师生的沟通成本很低,而它既能促使大家成长,也能创造一段美好回忆。
最后,王老师把三个部分对应总结为自己的现状:
自我 忘我 无我
自我是指自己好好工作;忘我是指老师以教学为本,向学生传授知识;而无我则是老师与学生不计较时间成本,紧密交流。
王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对老师的责任的理解。responsibility可以拆分成response 和ability,前者指对学生的回应,后者指自己的能力,中间由“/”连接起来。他时刻提醒自己,不要把能力放在第一位,应当首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回应。师生的关系有时就像市场的生产者与消费者,互惠互利,共同促进,共同成长。
在活动问答环节,现场听讲的同学踊跃提问,而且都提出了非常精彩并与自身相关的问题,王老师也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关的建议。例如有同学问到应该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?王老师认为同学们首先要懂得识别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,定位自己的特色;其次要培养自信、热情的心;其三,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提升自己的格调,并通过掌握自己专业的知识,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。王老师认为制定目标的关键是“工具+思想+心态”。
两小时的时间转瞬即逝,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交流中得到一些启发,朝着自己的目标更好地奋进。最后,奉上我们的大合照~~
记录:广州校区图学委新媒部 蔡佳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