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18日周三下午四点半,由人文学院中文系和佛山校区图书馆联合主办的保守派书房第六期——聆听诗歌——在佛山校区图书馆213室怀之书院如期举行。此次活动由田忠辉老师主持、王燕子老师主讲,以文学作为主题、聆听诗歌作为题目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作家辛波斯卡的诗集作为阅读材料,将大家引领到美妙的诗歌世界,让大家获取与众不同的感动。
活动初始,田忠辉老师作为主持人,作了一番简洁而蕴意颇深的开场。他说,诗歌是不合乎规则的,是对日常生活有疏离感的。因此,老师将诗歌的语言定义为陌生化语言,并解释,诗歌的陌生化语言即不符合平常的语言逻辑的,需要反复阅读,注入情感,代入情绪,才能够深刻理解的语言。
紧接着,田忠辉老师话向大家介绍起了中山大学文艺学博士王燕子老师,并请她进行今天主要内容的讲述。大家被田老师带动起来的对诗歌的兴趣,在接下来王老师的娓娓道来中,愈加浓厚。
王燕子老师首先表明,人对于诗歌的领悟,是一个过程,随着人生阶段的进展,看的诗歌会不同,对于同一首诗的理解也会发生改变。接着,她以“为什么读诗?诗歌对你意味着什么?”作为开场白,举“大多数大一新生一看到诗歌首先问老师是否需要背诵”这一现象为例,对应试教育下青少年对诗歌的错误认识成因做了分析,并提出,若将心态放平,无功利性地去读一首诗,或许我们对生命与世界能够有重新的认识。
应大家普遍的疑问,王老师亦准备了“如何读诗”这一内容对大家进行解疑。她先抛出了三种读诗方式:社会历史批评、文本细读批评以及读者接受批评。并指出,大学以前甚至大学之间,同学们对于诗歌的定式了解,包括诗人所处的时代、诗作所写的年代、字词句掰开来讲是什么意思等等,都是前两种阅读方式,而今天她向大家推荐的读诗方式,是最后一种——不关注以上问题,仅靠文字本身感染自我本身。
接下来,王老师趁热打铁,以“进入诗歌的方式”为话题,带领大家阅读辛波斯卡的诗作集《万物静默如谜》。她说,读古代诗需要深厚的古典文学知识,读外国诗则需要一本好的译本。并且,老师就辛波斯卡的两本不同译者的诗集选《万物静默如谜》与《我曾这样寂寞生活》之中,对于同一首诗——《三个最奇怪的词》的不同译本,进行了比较。由于译者本身的知识背景不同,同一首诗的译作却具有不同的美——《万物》更具文学美而《我》更具哲理美。最后老师提出,好的译本是要自己寻找的,就如同《一见钟情》中的美在于相遇,诗歌也在于相遇,除了上天赐予的缘分,还需要自己给自己助力。
《三个最奇怪的词》、《金婚纪念日》、《一见钟情》。老师引读的这三首诗都邀请了现场的同学进行朗读,而《企图》,作为老师心尖上的诗作,由老师亲自朗读。在王老师富有深沉感情的朗读之后,她向我们讲述了她对这首画面感极强的、极美的诗作的理解。她对这首诗的定义是励志诗。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定义呢?这首诗讲的又是什么呢?一切都要从美艳动人的红玫瑰说起。诗中描绘的是一簇企图开出玫瑰的树丛,最后意识到“只有玫瑰才能盛开如玫瑰”,然而自己的躯体亦是“独一无二,无可变动”的。每个人从前都会有不切实际的愿望,就像是想要开出玫瑰的树丛,但是,梦并无罪,而且在努力过后,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才是更美。因此,这首诗,它给予我们鼓励与斗志。
在王燕子老师精彩的讲述之后,现场的同学们就自己的疑惑向老师们提出了问题,田老师和王老师也分别做了相应的解答。看提问同学以及其他同学脸上露出的醍醐灌顶的表情,或许,经过这次读书会,他们心中属于诗歌的那一扇窗,得以缓缓开启了吧。
本次读书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了,本年度怀之书院保守派书房活动也随之告一段落,但是,关于读书,关于写作,关于修身,关于文学,永远都不会结束。希望在本次保守派书房秋冬阅读会上,大家得到的感动与收获,经过一季寒冬,没有变得冰冷,而是越来越温暖人心。并带着它们,在自我修养方面,提升自身,从而获取对生命与世界的崭新的认识。
图学委秘书处钟楚帆